1977年3月24日,我从福建邵武煤矿来到山东矿业学院开始大学生活。1980年2月,毕业留校工作;1987年12月,调入煤炭工业部;1996年8月,进入神华集团。无论在哪里工作,母校时刻在心中,母校始终是我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遵校训、扬校风、承传统是我一生奉行的准则。
1980年2月毕业留校后,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继续给新教师提供新的“营养餐”,通过师资培训给新教师获取更多的知识。1981—1985年,我分别参加了《概率论》《基础日语》《Basic语言》和《dBaseⅡ计算机基础数据管理》等数学、外语、计算机三方面课程的培训学习。贾作皆老师讲授的《dBaseⅡ计算机基础数据管理》深入浅出,认真细致,印象最深。课程结束后,设计编制了“人事处档案按照姓氏笔划查询档案的程序”作为这门课的作业,受到了贾老师的肯定。
学知学能,博学多思。教师培训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是保证教师永远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最佳方式。师者是教育学生的先行者,自身的学识能力水平,决定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法。母校给年轻教师创造“加油”充电、及时掌握新知识的机会,使年轻教师从中受益。特别是当时计算机新知识的传授,有前瞻之见,我受益颇大并一直影响我后来在国家部委和央企的工作取向。
在学校这种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氛围感召下,我也逐步养成了经常读书、不断学习的好习惯。在国家部委和央企工作期间,先后到澳大利亚和香港进行过培训,参加了国内不同类型的培训班20余次;2006年,取得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和经济学硕士学位,拓展了外贸和经济方面的知识;读了不少计算机和管理方面的书,写下很多学习和工作体会,正式发表了30 余篇管理和科技方面的论文或文章。
大学毕业留校后,我担任过地矿系和煤田地质系78级、79级和80级7个班的政治辅导员,那时,我的年龄与78和79级的“学生”相差不大,我多把他们当学弟看待:多鼓励少批评,多帮助少指责,多引导少训斥。
煤田79级入学时的高考成绩在学院是靠前的,在他们的学业上不用操太多心。但这个班同学的其他方面特别是文娱体育、美术字书写基础比较薄弱,达不到地质专业的要求。在教研室老师的建议下,我给他们讲美术字和字体结构,一段时间同学们练字的热情空前高涨;请77级有音乐 细胞的学生教他们识谱练歌。一时间,煤田79的同学敢于挑战,组织举办了一次系里的周末音乐会。
我在大学期间,坚持每天早晨出操前一小时出去练5000米至10000米长跑,运动会上我一直是学校800米的第一名和1500米的第二名。煤田79班也同样组织了由10名同学组成的长跑队,每天早上到普照寺——大众桥或围绕校园周边长跑锻炼;运动会比赛也出了好成绩。除学习之外,煤田79班学生业余爱好的增多,也进一步增强了自信,促进了学习。
煤田80班入学后评定助学金遇到麻烦,自愿填报助学金数两次都失败了,大大超过了额定的助学金数。我接手后,发现这个情况不能怪学生们,因为他们对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并不了解,所以填报助学金数是盲目的,都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不好,怕填的数目小了拿到的助学金就少了。我认真细致地看了他们班每个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信》后,对家庭经济状况做了认真分析,做了一个“九宫格”的表,助学金分为九等,即一等一、一等二、一等三;二等一、二等二、二等三;三等一、三等二、三等三。每一等都写了经济状况和相应的助学金数,并且进行了详细解释。这时,再让同学们对号入座填报助学金。情况完全变样了,有几个同学认为自己家庭经济比表里描述的都好,主动提出不要助学金。最终,助学金不但没有超出,还有剩余,且每个同学都有。这种公平对待的做法得到了同学的支持和配合。
1983年在学校人事处学生科工作期间,大胆从1983级学生开始进行助学金和奖学金改革,改变了学生助学金困难补助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规定了奖学金的条件和奖学金数,以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为主导。对毕业生分配办法进行大胆改革,根据用人单位的性质和需求,以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品德表现和学习状况进行分配;对分配到国家部委、省市机关、高 等学校和科研设计单位以及重点煤矿的毕业生,采取量身定做并由学校毕业生领导小组进行分配名单逐一审核的办法,避免了分配工作中的人情关系和不公平。分配到这些关键单位的毕业生多数都得到了单位的重用,单位对学生的学业和表现满意,以致以后还接收学校的毕业生。这些改革有感于时任院长田景瑞、沈光寒和党委副书记张荷英锐意改革的眼光和勇气。这种“蝴蝶效应”既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也促进了学校教育工作走向良性循环。
离开学校到北京工作后,就不是教师身份了,可在北京,校友们依然称呼我为“林老师”,我内心也乐意校友们这样称呼我。这是因为我依然感觉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身份。不少校友都愿意与我交谈人生道路怎么走,怎样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怎样看待工作与人际关系。我还像在学校当辅导员一样,耐心地与校友进行交谈、认真分析。我认为,能在学校之外继 续给校友一种启发或启示,是自我的很大满足。
在与校友交谈中,我说得比较多的是如何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工作、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如何在机遇中把握时机、展现自己。由于学校在毕业分配时分到北京的校友多数素质较高,都能遵循母校的校训和传统,踏实肯干、有效沟通,在重要的岗位上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我为校友们的成长感到由衷的高兴,深深地祝福校友们事业有成,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路走来,母校使我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终身受益,使自己深切感受到人生就是要去探索、去实践。唯有不断学习,才能用穷理格物的精神去探究事务;唯有勤于学习,才会做到“知行合一”,学有所用。
林长平在煤炭工业部工作
(材料提供:林长平 整理:韩洪烁)
【林长平:地矿系煤田地质勘探专业1980 届毕业生,曾任中国神华 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