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于2009年10月30日批准建立,依托单位为山东科技大学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两个一级硕士点;5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4个本科专业,其中3个为一流专业并通过了工程专业认证。2022年牵头自主设置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本重点实验室由矿物学、岩石学与矿床学实验室、多功能显微镜实验室、LA-ICP-MS实验室、同位素实验室、扫描电镜实验室、X荧光光谱实验室、显微光度计实验室、核磁共振实验室、煤田与煤成气实验室和油气地质实验室等构成,是地质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侧重于沉积矿产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包括储层沉积学与油气成藏、成煤作用机制与煤炭资源评价、生物地层与生物成矿作用、沉积盆地与能源矿产共存富集规律研究等4个研究方向。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主任为韩作振教授,常务副主任常象春教授,刘宝珺院士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金之钧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共14人。
实验室在学术带头人韩作振、魏久传、常象春、李旭平教授带领下,按照“培养、提高、稳定、引进”的原则,建立了一系列有关人才培养,引进的规章制度。实验室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拔尖和骨干人才引进和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实验室队伍人员科研队伍组成区域年轻化,实验室已形成了以中青年教授、副教授为学术骨干的研究队伍。现有研究人员118人,固定人员101人,其中有中科院士1人,教授21人,副教授34人,讲师35人,高级实验师5人,山东“外专双百”专家1人,其中有96人已获得博士学位。培养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6人,获批山东省青创团队引育计划3个。已建立起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牵头、青年后备人才支撑的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学术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的人才梯队。
实验室一直秉承“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宗旨,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为国家作出贡献。近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5项,其中包括1项重点基金;承担或参与的省部级科研项目61项;与此同时,实验室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担的企业委托项目300余项,合同经费超过8000万,为企业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获省部级奖励5项,其他重要奖励28顶,出版著作和教材27部,发表科技论文800余篇,其中SCI论文547篇、EI论文29篇;2019年12月实验室所在地球科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近三年,在发文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更加注重论文质量,发表高水平论文快速增加。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2件,成果转化6项。
实验室在产学研、开发及产业化、对行业发展和技术的提升等方面取得不菲的成绩。实验室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一方面应用沉积盆地能源聚集规律等方面的系列成果,长期服务于山东省及省外的能源生产企业,显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重点研发地质环境和安全地质等关键技术及成果,如矿井水防治、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为我国国土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提升我国国土资源保护水平和效率。与胜利油田、山东省地矿局、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山东省地质科学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能源集团等2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
实验室积极举办学术会议,为地质学科的发展扩大了影响。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每年邀请几十位国内外专家来实验室或线上交流讲学,积极派出研究人员到国内外访问、考察,以及参加国际会议。加强设备升级,积极服务社会,开展地质科学普及工作,2022年获批“第一批山东省科普专家工作室”,孟元库教授入选“山东省科普专家”、“青岛市科普专家”。发挥地质学科基础性、前期性和公益性特征,为国家行业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方面积极贡献力量。以“四个面向”紧接国家战略需求,力争在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双碳”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贡献力量。支撑山东科技大学建设黄河三角洲地表过程与生态完整性研究院,在三角洲地表过程与地下水研究(地面沉降、地下资源开发、海水入侵等)方面提供支撑。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实验室克服困难、稳步前进。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实验室诚挚地邀请国内外专家到实验室进行交流。
实验室主任:韩作振教授
常务副主任:常象春教授
联系人:周振柱(15265206836)
实验室邮箱:sdkdearth2014@163.com